勇敢地“中二”

  • 这个标题本身就够“中二”(让人感到尴尬)的,从更高的一个维度上呼应了主题。
  • 我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写日记的孩子。
  • 我允许我花一个或者两三个小时来写点没用的出格的东西。
  • 我需要这样一个记录我的生活和想法的地方。
  • 这是我第 $n+3$ 个博客了,或许是第 $n+4$ 个。
  • 有种阻碍我自由表达的力量,有个劝我保持内敛和声音。他说,将自己的心脏暴露出来是不安全的,网络的传播性和记忆会把这种危险暴露到空间和时间的无穷远处。

这些话并行地张“口”而出。如果我听从直觉来写作,如果是在纸上写,那么我会把前几行竖着分成六个区域,每个区域分别开头,再汇聚到一起。现在我也这样做了。

汇聚到一起的文字又堵塞在一起,我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了。

我一定在哪里回忆过我从小到大写日记的事情,或许不止一次。小时候(小学时)有一种烂漫地无防备地写日记的姿势,每一个我会写的字只要想写都可以写上去,不会写的字就写拼音。那时的日记是老师布置的作业,通常我也挺愿意写的;那时的日记是要交给老师看的,甚至还要在班里读出来。再后来,到了初中,我的日记开始长篇大论;那时对班级的一些不满和建议,也会一并写进日记里等老师看,虽然后来发现老师收上去并不看;这或许是“键盘侠”的前身吧。高中时,日记被预谋地中断成了一些碎片,那时日记本可能是唯一听得懂我的话的人。到了本科,低年级的时候,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写日记,后来又逐渐觉得这浪费时间,于是在两种态度之间徘徊,或者试着把写日记也纳入预谋的管控中去。

我所说的预谋是指:我尝试去管理我的生活,通过理智而不是感性。或许是从初中当“日记侠”开始,我审视这个世界,也包括自己的历史,然后反思我对其中不满意的地方,然后强烈地要求改变。高中时,外部世界中高音喇叭宣扬的尽是魔怔的价值观和迷信的方法,身边鲜有人不魔怔、不迷信;但在否定掉这些之后,我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应该干什么,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并没有太多的机会去接触那些不魔怔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能靠自己。从试着优先坚守学校定的规矩,到惊讶又绝望气愤地发现这些规矩违背常识、自相矛盾、不可能完成;从小心翼翼地开几个例外,到半盘甚至全盘否定外部世界定下的规矩,再到回头拥抱其中有意义的部分;从狂妄地相信自己可以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到挫败后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神奇的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日记也从纯粹浪费时间、浪费笔墨、应该消灭的东西,变成了生活中唯一能不魔怔、不带立场地和我聊天、商量方法的人。只不过,原本写作时的趵突泉被强行堵塞了太长时间,再打开的时候已经不是清澈的了,只能一咳一咳地往外吐出一些碎片。这个时候,写日记是一件超脱于规矩的事情,因为它是用来对规矩进行商议和修改的,日记的作用之一就是在这种紧急的环境中尽可能不被束缚地做出决策。

从前,我喜欢发说说,就是 QQ 空间那个说说,类似于现在的微博,从高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到本科不知什么时候结束;那时每天都要发十几条,大多是分享生活中或者转发网上的有意思的东西,有时也会破口大骂;过了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又羞于让别人看到失态的自己,再把这个日期前的说说都隐藏起来。那时人们的说说都是饱含真情的,就算是①些讓亾「看芣、慬」的火星文,也是一个真诚地叛逆的灵魂。后来,开始有人机械地转发锦鲤,有人当微商发广告,官方也出场在信息流中夹上自己的广告;然后就是常见的,一边对毫无感情的微商的或完任务式的转发视而不见,一边又对发自内心的文字大搞“文字狱”。这样的情形进化到现在,就是一边可以在公交车上听到“我把党来比母亲”,一边可以在朋友圈刷到好喝到跺 jio jio 的奶茶,一边可以看到“洛杉矶热销过万”的广告,却看不见哪个同学发像我今天写的这样的一段话;就算是要给一个小视频配字幕“杀死比尔”,也要改成“杀 S 比尔”才能发出去。

我不喜欢这样的氛围。最开始我拉黑名单,不看这些人的动态;后来我拉白名单,只看这些人的动态;后来发现我看的广告比内容多、自己的东西还发不出去,就决定跑路了。尝试过 lofter,尝试过简书,这中间发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小站,叫“暖念日记”;但终究还是不满意,就自己去建站了。其它原因还有,折腾技术本身,以及可以随意地自定义自己的网站(空间)。

从本科高年级开始,一直到现在读研二,无论是写日记还是写博客(或者说发说说),我都是越来越不敢写了。到现在,我的信念开始变得混乱了,我也觉得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东西。

为什么呢?我想,或许是这样的:固定时间的课程减少直到现在完全没有了,给自己安排留出了相当大的空间;但我想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些写作就被抛到了脑后。

但这并不是正确的答案。正确的答案是:我认为我不该做这些我不擅长、不可控的事情。不擅长是指,我不擅长修辞;不可控是指,一方面,写作需要占用多长时间多少精力、某一刻我是否想要写作,这是完全不确定的;写作后会对我有什么影响、公开后又会有什么影响,我也是完全不确定的。更进一步地:我害怕这样赤裸裸地展示我自己,无论是展示给别人,还是展示给我自己;我身上有一些糟糕的事情,我不愿让我自己或者他人看到它,尽管我不确定这个糟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又是为什么糟糕。我也担心,今天说的话明天会被打脸,或许我今天说,我非常讨厌什么东西,但明天又不得不去面对它。于是,我将自己包裹起来、保护起来,不让别人看见,也不让自己看见;说的话不能让别人听见,也不能让自己听见。

这个答案,当我三个小时前凭直觉写下标题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知道了。

我不愿意强迫我自己做任何事情,也不愿意说服我自己做任何我本来不想做的事情,包括打开我自己的内心这件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今天忽然决定写这些东西,并且之后一定要发出来。为什么呢?

如果是电视剧或者电影或者动画片,这时候主角应该饱含热泪,“啊,我原来是想要展示自己的啊”,然后音乐起,煽个情,然后主角就想通了,故事就结束了。但是对我来说,现实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

我弄不清为什么的事情太多了。不如,就让这件事像其它弄不懂的事情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可以了。行吗?

不行,因为这里的“自然而然”是自相矛盾的。我想要写博客是自然而然的,用其它理由来阻止这个冲动、尝试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别的我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是源于自然而然的。或者说,这个互相纠缠的整个过程,全都是自然而然的,它并不能作为可以被定义的行动的方向。

但我相信,内心的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既然直觉地觉得“自然而然”是可行的,但仔细一想又是不可行的,那么这里就一定是什么东西没有看清给搞混淆了。

我需要鼓励。我找到了,我需要的是,获得鼓励。“自然而然”指的是,我发表这样一篇“长篇大论”几天后,收到来自自己或者他人的肯定的信息,就像想象中那样美好。从这里开始,一切就都可以解开了。


我觉得需要一点点注释,否则一些话可能只有我一个人才能看明白。但是我暂时不想去折腾脚注,就手动标注一下吧。

  • 第 $n+3$ 个博客:我的博客已经换框架换主题重建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某次我说,这是第 $n$ 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后来被不断打脸。
  • 把前几行竖着分成六个区域:以前在纸上写日记的话,如果一时理不出头绪,想要同时开始写多件事,就会这样干。
  • “键盘侠”的前身:指我自己,不敢当面和老师讲,只敢写到日记里“等”老师看。
  • “洛杉矶热销过万”的广告:淘宝等电商软件中,搜索结果的第一条通常都是广告,“某地热销过万”是这种广告的常用话术,“某地”会机械地替换成用户所在的城市,而不是真的就在一个城市销量过万。有次用并夕夕不小心走了代理,它就给我整了个“洛杉矶销量过万”。BTW,饿了么美团更过分,“广告”二字只有几个像素大而且与非广告差不多对半地随机穿插,每次点外卖我都得趴手机上看老半天。
  • 最后几段的对话,日记里我常常是这样把事情推进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有类似的经历。其中描写的“赤裸地展现我自己”或者“我将自己包裹起来”之类的意象(作宽松的理解,无论算不算心理学上的“意象”),我都是直接看到、然后再去思考它是什么意思的,与小时候造比喻句“妹妹的脸像红苹果”是不同的,这里表现得不明显(因为本来“赤裸”“包裹”这些词语就有对应的抽象含义)。
  • 倒数第五段的“为什么”是指倒数第七段中的“为什么”而不是指“为什么现实与电影不同”。倒数第二段是我意识到如果不这样写,对除了我以外的读者来说,跨度就太大了,我写日记时不会写这些。